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::: 首頁 | 網站導覽 | 署長信箱 | 常見問答集 | 電子報 | English | RSS
行動版開啟選單按鈕

即時新聞

小米開墾趣 · 翻土樂 ~ 泰雅小米文化

發布日期:2017-02-01
發布單位:原民特教組
單位聯絡人:施玉權
聯絡電話:04-37061252
電子信箱:e-1313@mail.k12ea.gov.tw
小米(trakis)是泰雅族人的主食,族人依時節每年12月開始著手整地,將焚燒過後的雜木、雜草及灰燼當作天然肥料,並透過翻土將灰燼與土壤融合在一起,提供小米更肥沃的生長環境。位於臺中與苗栗交界大安溪畔的臺中市博屋瑪國小,亦趁著春天來臨之前進行泰雅文化課程教學體驗-小米開墾及翻土課程活動。
104年實驗三法通過後,博屋瑪國小成為全國第一所以原住民文化為教育理念的實驗小學,學校課程規劃每週上課節數皆為32節,除了保留原有國語、英語、數學、科技以及自然生活五項領域課程外,特將藝文、健體、綜合、社會等領域重新建構一套屬於博屋瑪的泰雅文化課程。每週9到11節的泰雅文化課程中,並以泰雅族Gaga(指泰雅文化統稱)為核心發展出25個主題課程,其中包含「小米文化主題課程」。
小米(trakis)在泰雅族生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,不僅是日常的主食,也是各項祭儀與部落大事裡的主角,舉凡rngin(小米糕)、uwaw(小米酒)、sinbwaxan(小米醃肉)皆是。為了配合二月的泰雅族小米播種祭,之前開墾的前置工作非常重要,而開墾大致流程分為擇地、整地、焚燒、翻土等步驟,符應盧梭的自然主義中,提出實物教育的哲學:「教育中應引導學生與自然界建立親密的關係,多透過感官讓學生自然而然地學習,如此的學習才是真正地學習。」藉此希望經由博屋瑪實驗教育的實施,培育具有「全人泰雅」新思維的泰雅人。
課程開始,學童聆聽耆老講述有關泰雅祖先開墾農地的經過~早期沒有刀子的時代,祖先就地取材,以扁平的石頭作為刀子來砍樹,所以往往砍一棵樹都要用到一天;早期也沒有繩子,而是用黃藤當做繩子綁東西。祖先砍伐之後不急著種小米,讓樹葉、樹枝及雜草曝曬於陽光之下,待乾枯後再用火焚燒,燒墾後的灰燼就是天然的肥料,然後鬆土將灰燼與土壤充分混合再種植小米,大自然的陽光、雨水讓土讓更加肥沃,生長出豐盛的小米。
學童聽完耆老的敘述,對於「開墾」的課程滿是興奮及好奇,全校學童邊走邊唱著泰雅歌謠,步行至開墾的土地。開墾前,先由mrhu(領導者)進行敬祖儀式,儀式後由耆老示範砍伐及除草,再由高年級的學童帶著中低年級的弟弟、妹妹一同工作。耆老在一旁講述早期泰雅祖先的農耕生活-祖先們一大早就開始工作,辛勤工作一段時間後會稍作休息,休息時大家就一起享用自備的小米糕、醃肉、鹹魚…等,填飽肚子再繼續工作,這就是泰雅GAGA中共食、共享的精神。
工作時,孩子說:「我看yu tas、yaki工作很輕鬆,我自己做發覺真得很累!」實際的耕作、親近土地,讓孩子真實地感受及體會開墾的辛苦。這會兒才說完,那兒又有小朋友喊著;「有螞蟻耶!」、「有蟲耶!」…工作當中,孩子常有不同的發現,急著想要與同學及老師分享。
博屋瑪的教學模式翻轉現有一對多的課室教學,除了將學習場域從教室搬到部落裡,每節泰雅文化課程教學者亦搭配部落耆老進行協同教學,隨班教師與部落耆老在教學進行當中,隨時變換主副教學的位置,以豐富課程的完整性;而學生在課堂學習上,對於每週不同的主題課程充滿著好奇與新鮮感,常常在課堂上提問及討論,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,無形中亦展現泰雅文化求知求學的精神。
博屋瑪在105學年度上學期正式開始民族實驗教育,經過四個月泰雅文化課程的實施,原擔心課程節數轉變會造成學生負擔,卻意外的發現學生更喜歡到學校,教學現場的教師在教授一般課程領域時,看見學生的學習態度更專心;而家長看到孩子對於學習興趣的提升和進步,更是大力支持實驗教育的推動;校內教師更是功不可沒,努力專研課程及產出課程,雖然辛苦,但看到學生對於學習有笑容及開心快樂學習,身心的疲累也消失殆盡了!

相關圖片

博屋瑪相片1
博屋瑪相片2
Back
點閱人數: